Search

[碳水化合物攝取多少才不會短命??]
今天友人傳給我一份報導,讓我不得不提筆寫這篇。
  • Share this:

[碳水化合物攝取多少才不會短命??]
今天友人傳給我一份報導,讓我不得不提筆寫這篇。
繼今年4月,國際知名期刊《Lancet》發表了一篇顛覆過去民眾甚至是醫師的飲酒觀念—-每周只要攝取100g以上的酒精都會縮短壽命,紅酒亦然的研究後,去年8月又發表了一個關於飲食的巨量營養素跟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。

這個橫跨了18個國家,收案了135335名35到70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的前瞻性城市流行病學研究(PURE;Per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)追蹤長達七年以上的飲食習慣記錄。研究的目標是針對心肌梗塞、中風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。

研究結論簡單歸納如下:
1. 攝入3-4份的水果、蔬菜、豆類食物,跟「低的非心血管死亡率和總死亡率」相關。建議每天攝入3-4份(相當於375-500g/天),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非心血管死亡率及總死亡率。
2. 攝取脂肪佔總熱量35%的群眾比攝取10%的人有更低的死亡風險(低23%),可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差不多,不過哪種脂肪(飽和or不飽和)倒是與心血管疾病無關。

好的,大家看到重點在哪了嗎?重點在飲食中多攝取蔬果跟豆類這些富含纖維的澱粉跟蛋白質來源,可以有最低的總死亡率,但報導用「攝取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60%的人群比46%的人死亡率高28%」這種「相對性」的比較,導向「碳水宜佔五成」的結論,我覺得會有誤導之疑慮(50%的碳水來自蔬菜跟豆類還是來自麵包蛋糕精緻澱粉,那個影響跟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!!!),過低的碳水(例如<5-10%的生酮飲食)之所以會讓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,是因為過多(>60%)脂肪攝取加上低膳食纖維(極低碳表示連蔬菜都不太能吃,更不用說植物性蛋白質了),這個報導把低碳飲食直接導向短命早逝,我覺得有點危言聳聽啊🤔~~這個研究裡面的碳水一份指的是125g的蔬菜/水果或是150g的煮熟豆類(cooked legumes),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啊!

王醫師個人小建議:
老話一句,「質比量更重要」,蛋白質優先考慮維持人的正氮平衡的最低量(1.2-1.5g/kg/天,增肌減脂者需更多1.2-3.3g/kg/天不等,慢性腎病的人0.8-1g/kg/天,大約佔總熱量30-40%,再來是脂肪20%-30%(勿少於10%,應避開反式脂肪),碳水30-50%(來源是蔬菜跟豆類還有全穀類最適當,水果少量,應避開所有精緻類澱粉)

期刊連結: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cet/article/PIIS0140-6736(17)32253-5/fulltext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王姿允醫師 Dr.WZY 台灣唯一同時擁有家醫、肥胖、美容、老年、骨鬆等五科專科醫師認證的醫師。專長為肥胖醫學、專利4+2R增肌減脂飲食、腸道微菌研究、新陳代謝疾病。高雄湞媄診所院長。
View all posts